【摘要】丽江纳西族传统情歌的主要代表曲调有“古气”“史本受”,其中以“史本受”更为普遍流行。而从传统大调来分类,纳西族情歌主要分为《欢乐调》《相会调》《苦情调》,这三大调其实就是爱情叙事长诗。丽江纳西族传统情歌注重腔调的圆润,用词的准确生动,强调情感真挚动人,纯真无邪。情歌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语言艺术瑰宝,体现了民族的文化价值观,构成了民众共享互通的情感交流载体。民歌的群众基础薄弱、创造性转化不足、普及化程度不高等因素是当下传统民歌面临传承危机的根本原因所在。
【关键词】纳西族情歌;艺术特色;增苴;比兴手法
一、纳西族传统民歌概述
纳西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古老民族,拥有沉淀深厚、丰富多彩的歌舞艺术。其中,纳西民歌是一朵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奇葩。民歌中如是唱道,如果生活中没有了歌声,就如饭菜中没有了盐巴,天空中没有日月。还有一首纳西族民歌这样唱道:“吹起笛子,站到最前头来吧,戴上牛尾帽,站在排尾吧!我们手拉手,肩并肩,虽然衣不蔽体,还是来跳锅庄吧!鸡没有啼,就决不散伙;狗没有吠,就不停下!从星星出来就唱起,星星落了还没唱完!”
人类自从有了语言就有了民歌,民歌的历史与人类历史是同步的。没有不唱歌的民族,没有不吟诵的民族。民歌就是人民的心声,蕴涵着民众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表达着民众的爱恨情仇,传播着民众的口头传统、伦理道德,维持着民众的生活秩序,丰富着民众的心灵世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民歌是由民众集体创造并传承,集中反映人民情感与现实的传统艺术。纳西族民歌不仅在纳西族地区广为传唱,在国内外也享有盛誉,如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纳西族白沙细乐”“纳西族热美蹉”,以及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阿卡巴拉”“金佐措”等。
纳西族民歌种类丰富,涵盖了传统的山歌、劳动歌、习俗歌、情歌、儿歌、宗教歌等不同类型。因地域不同,丽江、迪庆以及泸沽湖周边的纳西族地区的民歌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性。相对来说,同属于纳西族西部方言区的丽江与迪庆的纳西族民歌共同性多于差异性,而属于纳西族东部方言区的泸沽湖周边的纳西族摩梭人民歌与西部方言区民歌差异性大于共同性。这说明两个方言区分开时间要长于丽江与迪庆的纳西族,而且受周边族群文化、宗教文化、经济基础、地理气候等方面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历时性与共时性的影响是最突出的。在四川省凉山州的俄亚纳西族乡是个纳西族聚居区,基本上是在明代末期从丽江迁居过去的,迄今有400多年历史,但其民歌与丽江本地民歌相较而言发生了较大的变异。这说明民歌作为一种地方文化是不断发展演变的,且受时代因素与周边生境影响深远。
纳西族西部方言区原丽江县的代表性民歌有“古气”“喂默达”“史本受”“热美蹉”“勒巴舞调”“朵冲调”“孟布”等,迪庆州三坝乡的纳西族民歌有“古气”“阿卡巴拉巴达命”“呀哈哩”“呀里哩”“意吟”“氆氇褂子”“热美蹉”“栽秧调”“采水草调”“口弦调”等。需要说明的是,同名为“古气”,三坝的“古气”曲调与丽江的截然不同,而且演唱禁忌及环境也大不同。在丽江及俄亚乡,传统的“古气”是不能在家庭及红白事中演唱的,但在三坝,“古气”应用于婚嫁、乔迁、建新房、满月客等喜事活动中。而另一种山歌调——“意吟”的曲调却与丽江的“古气”相似,两者有渊源关系,三坝的“三思吉”“热美蹉”从丽江传播而来。泸沽湖周边区域的纳西族摩梭人的代表性民歌有“阿哈哈巴拉”“格姆女神颂歌”“甲蹉舞”“挽歌”“婚歌”等。摩梭民歌与习俗结合密切,如婚嫁歌、穿裙歌、两兄弟、花楼歌等。摩梭人打跳类民歌丰富,相传有77调,民间较为流行的有“母亲的歌”“公德歌”“永宁摩梭舞”“小伙姑娘乐”“转磨秋”“挖猪槽”等。“母亲的歌”是赞美母亲的歌曲,“公德歌”是宣扬民间伦理道德的民歌,两者皆与当地的母系大家庭、走婚习俗及女神崇拜经、藏传佛教信仰的观念密切相关,其风格多热情奔放、真挚感人。
纳西族民歌往往与民间舞蹈相融合,载歌载舞是其艺术表达的一个重要特征。丽江纳西族传统歌舞“热美蹉”就是突出代表,男女老少手拉手围成圈,边跳舞边唱歌,男声粗犷有力,女声细腻悠长,用喉颤音模仿着羊叫声。这一传统古老的歌舞生动真实地再现了远古时期的围猎场景。元代文人李京到丽江时也见到了这一场面,并记录到《云南志略》中:“(纳西民众)动辄百数,各执其手,团旋歌舞以为乐。”纳西族土司木公也留下诗篇:“官家春会与民同,土酿鹅竿节节通。一匝芦笙吹未断,踏歌起舞月明中。”这显然是春节期间百姓以鹅管吸酒,奏葫芦笙,集体唱歌起舞的真实写照。清代诗人也多有民间歌舞的描写,如杨品硕的“白沙州里歌来去,卜拜年年不误期”,和柏香的“土主爱听土人曲,万声齐唱‘落梅田’”。“落梅田”就是指流传至今的纳西族音乐舞蹈——“喂默达”。20世纪40年代,丽江中共地下组织为了发动群体参加革命,利用传统民歌“古气”“喂默达”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同时引进外来民歌调创造了新民歌《劳威歌》,这些新旧民歌在和平解放丽江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甚至有人说“丽江是唱着纳西民歌解放的”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大纳西族人民为了表达在新社会当家做主的喜悦心情,地方艺术工作者依迪庆州三坝纳西族的民歌调《氆褂子》创编了《阿丽哩》,在纳西族地区传唱一时。20世纪80年代以来,丽江音乐人李承翰创作的新民歌《三月百花开》、和文光创作的《纳西迎宾曲》《阿拉古几》(与李文先合作)仍长盛不衰,传唱至今。
纵观纳西族民歌的发展史,可以看出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内容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民族文化传统,至今在传唱的传统民歌中杂糅了大量的东巴史诗、神话传说。有学者认为,这是东巴文化对民歌影响的结果,当然也有可能是民歌影响了东巴文化,毕竟在东巴,口头文本远远要早于书面文本。另外,至今不同地方的东巴经书的吟诵唱腔仍承袭了民歌腔调,民间至今仍有“如果东巴不开口就不兴唱,如果东巴不开跳就不兴跳”的民谚,好多大东巴就是当地著名的民歌手。这些都说明民歌与东巴文化有着极深的渊源,二者并非是先早于谁的问题,而是互融同构的关系,尤其是早期更为紧密。民俗是退化了的宗教。民歌调中所引用的东巴故事明显少了宗教色彩就是明证。而且,从20世纪40年代至今的民歌发展历程来看,传统民歌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每一个时代都有符合这一时代的新民歌应运而生。为什么能够应运而生?一是时代的需要提供了催生新民歌的条件;二是出现了一批既精通本民族传统民歌文化,又能结合时代因素予以创新的杰出的民歌手;三是这些民歌手所创作的歌曲一开始是属于个人作品,但在民间传唱开来后被民间不断地民间化、本土化,由此演变为集体所创造、共享的民歌。历史上众多传统民歌的产生、传承、演变,何尝不是如此?
二、丽江纳西族传统情歌类别及艺术特色
相对来说,在所有民歌中生命力最强、最有表现力的可能是情歌了。“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是人性中最深沉、最执着的情感,这样的情感也最富有表现力。尤其在无文字时代,无文字社区,没有当下如此丰富的娱乐媒介的过去,情歌为代表的民歌往往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需求。在那个年代,为什么那么多人跋山涉水、栉风沐雨也要去参加民歌会?为什么情侣们一对起民歌就通宵达旦,忘记了时间,忘记了身外之物?因为情歌给予他们无尽的精神享受,情歌就是最佳的情感交流桥梁,通过情歌对唱,才让有情人终成眷属。现在的过来人总说,在他们那个年代,如果不会对情歌是讨不到媳妇的。笔者在调查中也了解到,好多乡民是通过对歌相识相恋并私订终身成为一家的。
从传统曲调上来分类,丽江纳西族传统情歌的主要代表曲调有《古气》(gguq qil)《喂默达》(we mu daq)《史本受》(sheeq bbee shel),其中以《史本受》(sheeq bbee shel)更为流行。“史本受”一般分为短歌调与长歌调两大类。短歌调即小调,短小精悍,即兴创编,在民间男女谈情说爱中应用最为广泛,以前民间俚语所说的“不会对情歌就找不到媳妇”,主要指这一情歌小调。长歌调又称为大调,因其内容较长且多为经典名作,其叙事情节生动曲折,表达方式繁富有力,艺术魅力深沉隽永,是纳西族传统情歌的集大成者。从传统情歌大调来分类,主要分为《欢乐调》《相会调》《苦情调》,这三大调其实就是爱情叙事长诗。
《欢乐调》的纳西语称“花华本”,代表作有《伐筝》《烧香》《猎歌》《赶马》等。传统《欢乐调》的叙事特点在于先苦后甜,经历重重考验后苦尽甘来,最后获得美满爱情。如传统《赶马》为主题的《欢乐调》,一开始引用了东巴经里《马的来历》中的典故,交代马的产生与驯养;接着叙述女方如何费尽心思为男方寻找宝马,四处凑钱买马,买了宝马后,宝马得配好鞍,女方又马不停蹄置办马鞍、马络头,马镫等马具,然后与男方推心置腹交代出远门要注意事项,十里相送男方去保山、普洱、拉萨等地做马帮生意,一路上买回来氆氇、虫草、酥油、茶叶、丝绸等土特产,双方经历了种种考验,最后获得团圆。两人在丽江置办了当地药材,双双作伴赶着马帮去到了大理、昆明、北京,描述了三地代表性景点及风土人情,一边表达了相爱之人在一起时的欢乐心情。整个大调洋溢着爱情的甜蜜与欢乐,所以又称为“欢乐爱情歌”。情歌格调浪漫轻柔、委婉深沉,歌词多比兴,语言优美生动,富有想象力与感染力。其中有一首情歌是这样开头的:
雪山挡不住春风的去路,
冰峡拦不住春天的脚步,
爱情就像这春天的风,
冰雪峡谷也挡不住我俩的心!
《相会调》也是传统情歌大调,顾名思义,其表达内容也是男女青年相亲相爱而相会时所对唱的歌曲。其艺术特色在于借物抒情,以物拟人,托物言志,表达对爱情忠贞不贰的信念。纳西族传统相会调有《雪柏相会》《鱼水相会》《蜂花相会》。三大相会调中,《鱼水相会》与《雪柏相会》往往是连在一起演唱的,犹如古诗词中的上下阙。三大调中的“雪柏”“鱼水”“蜂花”都是比喻对唱的男女情人双方。相会调多类似比喻及“增苴”(顶真)手法,炽烈真挚的情感隐藏于含蓄婉转的比喻语句中,起到了以物喻己、以隐显情的艺术效果。下面为《蜂花相会》的一个唱段:
风吹树叶落,
落在花蕊上,
小哥说的话,
落在妹心上。
鲜花红艳艳,
只为蜂儿开,
花蕊有甜蜜,
等着蜂来采。
以风吹树叶落起兴,引出了哥话落妹心,继而以蜂花相喻,比喻盼望哥来求爱,生动质朴,意蕴绵绵。在民歌对唱中,歌手邀请唱一般都以这种比兴手法,互相邀请对方,或引出对方对答。
苦情调为抒发因不能实现爱情理想而苦闷的情歌。苦情调与纳西族历史上悲壮的殉情现象相融合,所以又称为“殉情调”。“殉情调”主要代表为《逃到好地方》《游悲》(yeq bbee)《牧羊调》《牧象姑娘》(coq lvl maf)。《游悲》是其中一部较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流传较为广泛。《游悲》叙述了“孜补羽勒盘”和“康美久命金”两个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他们互相爱慕,但都有着不幸的遭遇;男女主人公互相倾吐自己内心的苦情,诉说生活的贫困和父母的强制包办,最后双双决定到“没有苍蝈、没有蚊子、野鸡当晨鸡、马鹿当耕牛、赤虎当坐骑的”玉龙第三阁去殉情。《游悲》在民间流传非常广泛,因此也有较多的口述版本,有长有短,比较细腻完整的长达两千多行,有的则不上千行,或只有百多行,甚至只有几十行,但主题还是一致的,“不自由、不相爱,毋宁死”的追求爱情之精神,千百年来,一直深深打动着纳西人的心灵,铸就了其追求自由、坚贞不屈的民族精神。下面这一段是女主人公准备殉情前在家的活动及心情描写:
回家舀白米,清水来淘洗。
煮好白米饭,悲声喊双亲:
“阿妈请起床,阿爹也请起”。
碗盛的米饭,双手向妈递:
母女将长别,阿妈哪里知!
转身又盛饭,双手敬阿爹:
阿爹接过碗,哪知女儿事。
满眼离别泪,差点落下来。
生命诚可贵,父母恩更重;若为爱情故,二者皆可抛。生命只有一次,父母有养育之恩,但在爱情面前,这些都无足轻重。女主人公做出殉情的决定显然是深思熟虑并坚定不移的,但在离别前夕,念及父母恩重如山,忠孝与爱情无法两全,心有千千结但又不能让父母察觉,强颜欢笑衬托了内心巨大的悲痛,也彰显了追求自由美满爱情的坚强意志,从而使这一爱情悲歌具有了深沉隽永的艺术魅力。
情歌为什么会有这么强大的艺术魅力?笔者认为主要基于三个特色。
一是高超的语言艺术魅力。纳西情歌非常注重腔调的圆润、用词的准确形象、“增苴”及比兴修辞手法的恰到好处,推崇婉转含蓄、低调内敛的风格。不依规矩,不成方圆。如果演唱者不符合民歌唱法,粗声粗气,言语粗鲁,陈词滥调,听者闻之生厌,马上就会转身离去。语言艺术之于情歌,既是形式也是内容。譬如下面这段唱词:
天上有只孤单的银鹤,
地上有只孤单的金鹿;
金鹿过去不曾认识银鹤,
银鹤也不曾遇见金鹿。
春风把玉龙冰雪融化,
玉湖翻起粼粼绿浪;
金鹿跑来湖岸喝水,
银鹤来到湖边洗刷翅膀。
单鹿望着孤鹤,
忘记了自己口渴;
孤鹅望着单鹿,
忘记了翅膀还未洗过。
这一段唱词就是运用了比兴手法中的隐喻修辞,以金鹿与银鹤来比喻之前未见过面的男女青年双方,形象地描述了双方一见钟情的情景。传统情歌中的相会调也是通过蜂花、雪柏、鱼水来比喻相爱的男女双方,整个歌曲中很少有直呼其名,甚至不提男、女二字,但通过这样的喻体,更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对方炽热、微妙的情感。
二是情感的真挚动人。真情实感是情歌的生命,虚情假意者是唱不了情歌的,因为一个谎言需要用一千个谎言来掩盖,情歌一旦掺假,只会心浮气躁,不忍卒听,引来对方的反感与抛弃。“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真正的情歌或直抒胸臆,用火辣辣的语言烫化冰冻的心灵,或用婉转深沉的语言来牵动对方的心思。“《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情歌亦如此,贵在纯真无邪。春秋时期的《诗经》其实就是一部民歌集,其中很多是感动了我们两千多年的情歌。“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些经典佳句至今仍拨动着我们柔软的心灵。纳西族传统情歌也有众多佳句名句流传于民间,感动着一代代的人,关键内因在于真实感人。这就是冯梦龙所说的“但有假诗文,无假山歌”。
三是民歌的共享性及共创性。情歌是民众世代传承、共同认可、共享互通的情感交流载体。对青年男女双方而言,通过情歌对唱相互了解对方,考验对方的智力、能力、德行,同时通过对唱共同创造了特有的文化空间及情感空间,享受到了这种交流带来的共情体验,这种共创性与共享性正是构成情歌艺术魅力的内因所在。从文化的时空维度而言,民歌及情歌传统其实也是一个民族的口头传统,构成了一个世代传承不绝、创新不断的民族文化场域。如果没有集体认可并世代传承的民歌传统,任何速成文化的生命力只会是昙花一现。如笔者在迪庆州三坝纳西族乡的一场婚礼中听到了这样一首情歌:
衬恒褒白命,
嫁给了人间大地,
嫁给了崇仁利恩,
男女双双结成伴,
飞了三天来到人间。
夜宿大地三晚上,
夜宿梅花树下,
梅花树也未发觉,
正因为有这般高兴,
梅花静悄悄地绽放。
整首歌其实是在讲述当地民众耳熟能详的纳西族创世史诗《创世纪》中的故事:人类遭受洪水天灾后只剩下一个孤儿——崇仁利恩,他经历诸多苦难,终于从天庭娶回天女衬恒褒白命,两人相伴从天上飞回人间大地,夜宿梅花树下,由此开始了繁衍人类,创造社会的新纪元。婚礼上的情歌重点选取了两人从天上飞回人间的这一段情景。可以说,这首情歌是一首撷取自传统东巴史诗的故事歌,但其歌词并未套取东巴经书,而是富有生活气息与审美意味。“梅花静悄悄地绽放”,起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烘托效果。纳西族民歌里“梅花”是与纯洁真挚、甜美幸福的爱情相关,与中原文化中的高尚纯洁的寓意是相迥异的。需要说明的是,这一情歌是由一人领唱众人相和形式演唱的,包含了众人为新人祝福的心愿。
正因为世代传承,才有了不断锤炼出来的经典佳句与程式句法,并融合不同时代内容加以创新,才使民歌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使之成为一个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文化海洋。在这个意义上,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如果我们不能领略祖辈们一代代传承下来的经典名段,就谈不上发展创新。纳西族民歌与情歌就是这样一代接一代地传承创造而成的。和锡典、和顺良、和耀淑、杨德华、李秀香、和爱月、和学先……这些著名民歌手就是传统民歌的集大成者,也是与时俱进的创新者,现在传唱的民歌中仍包含着他们留下的心血结晶。一旦没有了群众基础,传承土壤也就动摇了。民歌群众基础薄弱,创造性转化不足,民歌知识普及化程度不高等因素是当下传统民歌面临危机的根本原因。
三、丽江纳西情歌调的艺术特色赏析
随着现代化进程加快,人们的娱乐手段越来越多,民歌离人们生活越来越远。许多年轻人听不懂传统民歌成为普遍现象,民歌渐渐变成了明日黄花。让民歌这样悄悄死去?还是让这朵艺术奇葩绽放时代光芒?笔者认为还是应该有所作为,至少在我们这代人手里面,让它得到应有尊重,让更多人欣赏到它的艺术魅力。普及传统民歌常识,学会赏析民歌,让民歌融入当代人的心灵,引发当代人的情感共鸣成为当务之急。
基于此,笔者试析一首传统情歌代表作《沙石含金子》。歌词如下:
男方先唱:
来自远方的,Ceiq mee cei ddiuf gge,
有情小阿哥,We ggeeq sso jil tee,
巨石滚下山,Lv dv lv bi liq,
滚到下面来,Bi liq mee lei ceeq,
滚到此地来,Chee mee chee ddiuf gge,
放进石灰窑,Herq jjil hual loq tvq,
烧成白石灰,Jjil lei herq leel bief,
这方宝地的,Chee mee chee ddiuf gge,
村旁砌照壁。Bbei ku zhual bif lal.
照壁生光芒!Lei bbu leef me ddoq!
还要听我唱,Te dal me ssaf gge,
巨石滚滚来,Lv naq lv zzo lo,
这方宝地的,Chee mee chee ddiuf gge,
美丽金沙江,La ler haiq yi bbiq,
金沙江里来,Haiq yi bbiq nieq tvq,
几厘毫金沫,Haiq mal ni see heeq,
若不聚石上,Lv nieq me lvl mei,
金鹿返深山,Chual perq goq lei juq,
男儿誓不还,Sso lei juq me bbeq!
明月升东方,Do fai yuiq liail ceef,
斜月落西山,Si fai bbuq nieq ji,
未等月落下,Bbuq nieq me ji nee,
请妹来回话。Hual ku lei ji yel!
女方接着对唱道:
知心话儿长,A seel shel mv we,
说给阿哥听,Ggeeq seel shel mvf meq,
不远千里来,Ceiq mee cei ddiuq gge,
阿哥诉衷肠,Goq mei sso jil nee,
石头烧石灰,Lv nee herq jjil bie,
烧成灰那天,Herq jjil bie chee ni,
咱们村寨里,Ngaf mee ngaf ddiuf gge,
村旁墙壁上,Bbei ku zheeq dv gol,
抹上白石灰,Herq nee teiq yeq yil,
光光亮亮了,Bbu bbu ge ge gge,
人人夸壁好,Zhual bif bie bbeq shel,
听闻佳音传,Chee zziuq shel ye yil,
咱村咱寨的,Ngaf mee ngaf ddiuq gge,
有情小阿妹,Goq mei mil ji nee,
世间有画家,Mee ddiuq hual ja jjuq,
邀请到村寨,Hual ja lei ga shuq,
哥妹咱一对,Sso neiq maf ni gvl,
画在墙壁上,Zheeq bbeq teiq hual yil,
此生此世呀,Ddee cherl ddee ssee bbei,
相伴到永远。Zzee zzee mail dal laq.
听妹接着唱,Tee gguq mei tee zhul yi,
石头滚到江,Lv nee yi bbiq rhuq,
滚到江中间,Yi bbiq ddee rhuq nee,
金粒沉石底,Haiq mal lv tai zzeeq,
一定会沉积,Me zzeeq neiq me lu,
金粒聚石上,Haiq mal lv nieq lvl,
说是聚石上,Lv nieq lvl seiq zeel,
有情小阿妹,Wef ggeeq maf jil nee,
水银炼金粒,Shui yiq haiq mal zheel,
炼出金粒来,Haiq mal zheel bbel ceeq,
哥与妹相伴,Sso neiq maf zzee zzee,
世间广阔地,Sheel je ddiuq sso loq,
相伴游四海,Ddiuq ggue lei bbeq yil,
相爱常相伴,Sso neiq mil hual huaq,
相伴到永远。Hua huaq mail dal bbeq.
笔者在此截取了男女情歌对唱的一个完整片段,从中可以领略纳西情歌的文化内涵及艺术魅力。在男方唱词中,把自己比喻成藏在深山人未识的一块石头,只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可能是地震或泥石流),才滚下山来,滚到江里,被人们发现后砸碎了,搬运到石灰窖中,历经千锤百炼,最后变成了洁白的石灰。人们把石灰抹在墙上,白墙照壁变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被人们赞赏有加。
这是第一层意思,叙述了一个深藏于山的石头如何滚到山下,滚落江边,并被人们采集成石料,烧制成石灰,涂抹到墙壁上,成为有用之才。如果仅停留于此层基本义是听不懂民歌的。纳西民歌通常以比兴手法来作隐喻,风格含蓄,话里有话,词有尽而意无穷。只有具有深厚民歌文化功底的听众,才能感悟到其间的言外之意,弦外之旨。纳西民歌里这样唱道:
银沙亮晶晶,
沉在江水底,
沙金黄生生,
藏在沙堆里。
不是金无情,
深藏是情深;
不是羞躲藏,
要试淘者心。
哪粒真金子,
不盼真心人?
银粒沉江底,金子藏沙堆,就是说真正的高手是含而不露的,只有水平低劣者才会炫耀自己,贻笑大方。此段男方的开场白,其意在于向对方表白自己的平凡身份及不断学习进步,成为有用之材之决心。歌手通过把自己比喻成深山石头,说明自己孤陋寡闻,水平有限,但不揣浅陋,愿意斗胆出来与您过招学习,相信只要好好学习,不断锤炼,定会有所进步,让对手刮目相看。
女方的回答明显技高一筹,意境更上几层。一开始,她也用了极为谦卑的唱词:“我是一颗投入金沙江里不起眼的小石子。”但谦虚中有着自信:“经过岁月洗礼,有一天终会有细小的金粒附着在我身上。”这里面也包含了第二层意思:在千千万万个民歌学习者中,我是很不起眼的一个,但只要用心学习,终会在优秀歌手身上学习到真正的好歌,学习到民歌的精华。一百读者以上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一样的道理,其引申义还有多层内涵。比如,伟大出自平凡,不可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只要能经受住千锤百炼就能够成为有用之材;真金不怕火烧;等等。
女方所唱的情歌比男方更大胆,且更富有艺术想象力。她是顺着男方所唱的内容进一步发挥,男方说自己由石头变成村中人人夸赞的白墙,而女方并不在意人们的评价,她在意的是双方情深义重,此生此世,忠贞不渝,相伴永远。她要请来大画家,把两个有情人的身影画在白墙上,这样两人就可以永远相伴在一起了!
更令人赞叹的是,女方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浪漫派诗人。她来自平凡民众,深知如果没有生活保障,所有风花雪月的爱情终会成空。所以,她才这样唱道:“金粒附着在石子上,让我用水银提炼出金子来,让我们带着金子,相亲相爱去周游天涯。”也就是说,离开了现实物质的支持,再浪漫的爱情也经不起现实的考验,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是相辅相成的。我们总说艺术源于生活,这就是生活。一个不食人间烟火、四肢不勤、五谷不分的富家小姐是唱不出这样有生活气息的情歌的。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大胆泼辣,敢于追求自己所爱的有情姑娘,同时也是一个胆大心细,脚踏实地,会安排生计的有心阿妹。这样敢爱敢恨、有勇有谋、秀外慧中的姑娘不是万里挑一、人见人爱的金子般的姑娘吗?面对这样的姑娘,谁还能无动于衷?
从修辞手法而言,此首情歌大量使用了纳西族传统民歌中的“增苴”以及比兴手法。“增苴”就是“顶真”,又称为“借字谐音”,即最后的结尾词语构成下一句的头句,起到了点缀押韵作用。如:“La ler haiq yi bbiq, Haiq yi bbiq nieq tvq.”(美丽金沙江,金沙江里来。)“Sso neiq mil hual huaq, Hua huaq mail dal bbeq.”(相爱常相伴,相伴到永远。)比兴手法在此首情歌中也运用较多。“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㉓歌中男方以石头比喻自己,这是明喻;而以石头经过千锤百炼成为石灰,变成令人欣赏的照壁,则是比喻自己不甘落后,要不断学习,经过千锤百炼成为佼佼者,这是隐喻;女方以把两个有情人画到照壁上来比喻天长地久的爱情,这是明喻;经过千辛万苦从沙石中淘得金子比喻幸福生活来自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此是隐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Ceiq mee cei ddiuf gge, We ggeeq sso jil tee.”(来自远方的,有情小阿哥。)第一句是兴句,先交待男方来自何处,引起男方的自我身份表述。“Sheel je ddiuq sso loq, Ddiuq ggue lei bbeq yil.”(世间广阔地,相伴游四海。)以“世间广阔地”作为兴句,引起后面的“相伴游四海”。有时“兴”句与“比”句是融合在一起的,无法分开,故而称为比兴句。如歌中的这一段:“Do fai yuiq liail ceef, Si fai bbuq nieq ji, Bbuq nieq me ji nee, Hual ku lei ji yel!”(明月升东方,斜月落西山,未等月落下,请妹来回话!)以“明月东升”作兴,引发“月落”句,以“不要等月落下”比喻女方要及时回答,不要让男方焦急等待。
另外,押韵是民歌的主要特征,押韵恰到好处,不仅唱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也娓娓动听。此歌的尾韵以ee\e,v\u,i三个韵母为主,同时还有头韵(如顶真句)、腰韵、颈韵等不同押韵方式。限于篇幅,在此不再赘述。
结 论
民歌源于民间,兴于民间,传于民间,理应还于民间。毋庸讳言,在现代化、全球化、工业化浪潮冲击下,因经济基础、社会制度、文化语境、受众群体、传承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迁,致使传统文化面临诸多危机,传统民歌也概莫能外,挟裹在这场巨大的时代洪流中沉浮不定,命运多舛。传统民歌式微已成大势所趋,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根本在于传统的民歌传承场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原来植根于农耕经济的农业文化及娱乐方式逐渐被工业经济、信息经济及现代工业文化所取代,继之而起的是流行歌舞、影视媒介、电子媒介(如网络游戏)等现代多元娱乐方式,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交流工具也发生了变化。传统民歌的表达方式及内容已无法适应当下民众的多元化需求。纳西族情歌源于传统的恋爱方式,受到当时特定社会条件及文化情境的影响。譬如以前人们通过对唱情歌互诉衷肠,现在已经变成了微信或QQ、电话聊天方式。当然,现在微信群、QQ群里也有通宵达旦演唱民歌的情况,甚至可以说这些现代新媒体为传统民歌的传承提供了新途径,但我们必须面对现实,这些民歌群里的主体仍以中老年群体为主,而非年轻人。如何挖掘传统民歌存续的合理性因素,使更多年轻人听得懂,听得进去,并喜欢听,仍是一个未完成的时代课题。
有一点可以相信,不管时代如何变化,人类对爱情、自由的追求不会改变,人们对真善美的讴歌不会改变,这些价值观永远是人类文化的普遍性主题,人类也不会轻易抛弃传承了上千年的文化传统。关键是我们如何从中汲取营养,实现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及创新性发展,如何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数字技术让民歌重新焕发生机,吸引年轻人,从而融入生活,贴近时代,这样才能让民歌的艺术魅力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原文刊载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3年第2期。
注释及参考文献从略,详见原文。
图片来源:网络
文章推荐:屈永仙
图文编辑:和霁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