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家对外译介少数民族文学是属于国家“外推”式文学翻译实践,文本生产以及传播与接受均在原语和译语两种不同文化系统中进行和完成。本文将考察建国“十七年”时期国家机构对外译介少数民族文学的……
一 如果从迄今为止的写作历程来判断,说藏族作家阿来是中国当代作家中最具有鲜明生态意识的作家之一,应该是可以成立的。这有他的《大地的阶梯》(2001)、《成都物候记》(2012)以及其他大量地理生态散文,还有长篇……
[摘要]藏族作家阿来创作的《尘埃落定》自出版以来,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已经成为我国民族文学经典。运用文本对比的研究方法,辅以语篇语言学、小说理论做支撑,发现由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林丽君夫妇翻译的……
葛毓宸|风景的轨迹与“实践中”的民族文化——论80年代中期云南少数民族文学中的“地方”与“国家”关系 内容摘要:自1985年《边疆文艺》更名《大西南文学》以来,云南少数民族文学文本中……
李长中 张栋|民间资源、过渡性文本与民族文学批评的话语逻辑 关键词:民间资源;过渡性文本;批评逻辑 摘 要:少数民族文学因源于民间文学资源而极具“介于文人创作与口头文学之间”的“过渡性文本&rdquo……
聂章军|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文化记忆建构 摘 要:文学对于文化记忆的建构有重要作用。中国当代少数民族作家具有自觉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中国社会飞速发展的进程中,他们以多种方式书写中华……
高荷红|“天宫大战”之三百女神考述 摘 要:《天宫大战》的三百女神和八百神灵是在学者对满族神话传说的梳理过程中形成的,二者之间并无直接关联。八百神灵延续《天宫大战》诸多神灵叙事,但神话及民间文本因不……
吴刚|达斡尔语散体文学搜集整理述论 摘 要:达斡尔语散体文学包含神话、传说、故事,达斡尔语统称为ulgir“乌勒格日”,国内外学者多有关注。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学者对达斡尔语神话、传说、故事等话语材料进行……
王宪昭|论神话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记忆与传承 摘 要:各民族神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记忆的重要载体,不仅产生时间早,而且记忆内容具有纪实性、多元性、连续性与经典性等特征,为人们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生成提供了客观……
编者按: 中国神话学的百年学术史,从多个视角切入,可以发现丰富多样的方法论模型与百家争鸣的学术思想。进入21世纪,神话学研究的多样性与转型特征十分显著。基于此,本刊与中国神话学会商议,自2015年1月起,计划用两年……
关于中国特色的民间文艺学 刘锡诚 摘要:关注、深入研究民间文学的定位、内涵、价值、现状等是中国民间文艺学的首要任务。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民间文学却长期遭受忽视、贬低,因此需要重……
我与“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 刘锡诚 作者简介 刘锡诚(1935.2—),男,山东昌乐人。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先后供职于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新华社、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曾任……
致刘锡诚先生治丧小组及家属: 惊闻刘锡诚先生逝世的消息,我学会全体同仁深感悲痛,特此致以最深切的哀悼之情。刘锡诚先生乃我国民间文艺学界大家,其一生致力于民间文学的发展创新,功勋卓著,影响深远。 作……
【摘要】叙事长诗《鲁般鲁饶》是纳西东巴古籍中的经典作品,这首诗的语言具有纳西语言特有的语言节奏和音律特点,通过对这首诗纳西音韵艺术的探讨,可以看出东巴诗歌的语言艺术持征。 【关键词】节奏;情绪;灵活;……
【摘要】丽江纳西族传统情歌的主要代表曲调有“古气”“史本受”,其中以“史本受”更为普遍流行。而从传统大调来分类,纳西族情歌主要分为《欢乐调》《相会调》《苦情调》,这三大调其实就是爱情叙……
摘要:“大诗”与史诗是东西方文类系统中的两个重要概念,也是与藏族叙事传统相关的两个文类关键词。作为源自域外的概念术语,国内学者在阐释和解读过程中出现了对两者进行混淆或等同的现象。两者表面相似,却存在……
摘 要:事件哲学作为一种新兴的理论方法,意味着全新视域的生成与研究范式的革新,其与当代史诗研究的结合,能够补充传统研究方法理论资源的不足,同时推进“事件史诗学”的范式更新。在对我国三大史诗从文本……
摘 要:自口头诗学引入中国以来,构建本土化的口头诗学知识体系成为为数众多的中国学者孜孜以求的学术目标。他们将田野调查、实证研究和理论构建结合起来,基于中国经验提出了有别于西方口头诗学的标识性概念、……
“文化流散”是一种“跨文化”的生存状态,所有的流散者“没有别的选择,只能居住于一个多种文化之间的世界,于矛盾的和冲突的传统中创造自我的身份认同”。当代少数民族先锋诗人大都属于文化流散者;在他们的“流散写作”(diasporic writing)中,“家园情感”是与文化身份的模糊或丧失紧密相连的情感形式,并通过文本中的“非家幻觉”(unhomely)得到集中表现。文化流散既是一种精神与情感上的创伤,又是一种文化特权、一种不可多得的优势,它所带来的这种独特经历,有助于诗人们在诗歌中从“跨文化”的场域去书写个人的生命体验和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也有利于少数民族诗歌走出传统的樊篱,获得一种全球性的诗歌品质。
西南立体多元的民族文化形态,建构了独特的“文学场”,原型意象是其中一个重要标志。与不语“怪力乱神”而疏离于神话叙事的汉文学传统不同,西南少数民族文学深植于神话、史诗、歌谣等形态多样的民间文学传统之中,神话原型依然鲜活在场,影响着作家的创作心理及文学面貌,他们擅长从母体文化汲取素材和养分,或以神话原型为对象进行现代性书写,或“碎片化”地间接运用原型意象,在隐秘的心理层面传承独属于本民族的精神密码。而生活于西南的汉民族作家潜移默化地受到少数民族文化熏染,在创作中也广泛运用原型意象,显示了原型意象强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