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 → 学会档案

风雨三十二年
—— 与少数民族文学事业相伴的历程
发布日期:2016-08-09   作者:杨恩洪   点击数:3015   文章来源:

   自成立以来,至今风风雨雨已经走过了32个年头,而学会的创建与发展历程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所的建立与壮大紧紧相连。正是伴随着学会与民文所的成长,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事业得以在我国广袤的大地上,在丰饶的各民族文学的沃土上破土、发芽、开花、结果,成为今天自立于人文学科枝繁叶茂、硕果累累的参天大树。今天,当我们回首往事,感慨万千,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事业的成就,有赖于几代人艰苦卓绝、持之以恒的努力与奋斗。而我有幸成为这一事业中的普通一员,在老一辈领导为我们创造的这一学术平台上、得到他们的指导与教诲,走出自己的学术道路,此时此刻,更加感恩于当年创建少数民族文学事业的前辈们,并期盼这一事业人才济济,发展兴旺。

   至今已发展成为具有近500名会员的全国性学术团体,会员来自北京及全国各民族地区高校、研究、文化机构,承担着教学与研究的重任,成为我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与研究的生力军。

  在这32年中,共有四位同志担任学会理事长,他们是:

  贾芝:1979—1983年,1983年后,学会顾问

  王平凡:1983—2000年

  白庚胜:2000—2005年

  朝戈金:2003—2005年常务副理事长兼法定代表人

  2005年至今理事长兼法定代表人

  1979年6月,当时由西南民族学院为东道主召集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工作第二次会议,在成都召开,这是在拨乱反正后,继兰州会议、昆明会议后,又一次全国性的少数民族文学工作会议。会议期间,由冯元蔚、魏泉鸣、杨亮才等人在成都发起成立 。由周扬同志担任名誉会长,贾芝同志担任理事长,马学良、马寅任副理事长,杨亮才任秘书长,冯元蔚任副秘书长,后为副理事长。担任副秘书长的还有魏泉鸣、黄勇刹、段宝林、李缵绪、陶立、王克勤。这是在“文革”后我国最早成立的学会之一。从此,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事业有了自己的团队,许多活跃在少数民族文学战线上的学者、专家,成为少数民族文学学会的会员。

  1983年4月 在广西武鸣召开了第二届年会,会后参加壮族三月三歌圩,对壮族民间文化进行了调研。

  1987年5月 第三届年会于在丹东举行,并召开了学术研讨会。

  1996年5月,在武汉召开了 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

  2000年8月在云南昆明举办 第五届年会,并进行了换届选举。

  2005年2月,在北京举办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科建设研讨会暨 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进行了学会的换届选举。新一届学会领导班子组建。

  第七届年会于2010年10月在广西南宁举行,并进行了换届选举。

  在回顾少数民族文学事业发展的历程时,我们首先应提到的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事业的积极支持者与倡导者、首届 名誉顾问周扬同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扬同志曾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文化部副部长、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等职,其间他曾多次作报告或撰文,为抢救、搜集、整理各民族民间文学大声疾呼,主持召开编写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概况)座谈会,会议决定这一浩大工程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当时少数民族文学所尚未成立)主持并开始启动。

  1978年,在经过“文革”长达十年的迫害后,他恢复工作,相继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宣部副部长、顾问、中国文联副主席、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等职,为文学艺术领域的拨乱反正,做了大量工作。

  1979年6月,由冯元蔚、魏泉鸣、杨亮才等人在成都发起成立 ,会议一致推举周扬同志为该会名誉理事长。当这个消息由在北京的贾芝、王平凡等同志代表学会向他汇报时,他十分兴奋并深情地说:“别的学会、协会的名誉理事长我都不当,我只当少数民族文学学会的名誉理事长。”同时,他还十分赞同、支持成立一个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的倡议。在周扬同志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期间,报经国务院批准,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了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现名民族文学研究所)。周扬同志多次会见 和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的领导和有关同志,就学会、研究所工作及少数民族文学研究问题发表过许多重要讲话。他说:少数民族研究范围要宽广一些,要强调民族团结和互相交流,不应互相隔绝、互相排斥;民族文化很丰富,要挖掘;它是金矿石,但要整理研究,从矿石中提炼出金子来。

  周扬同志关心和热爱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平易近人,只要有时间,他总是有请必到,曾多次接见 、少数民族文学所的同志,还参加全国《格萨尔》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对抢救史诗《格萨尔》给予了高度重视。作为我国文艺事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周扬同志为我国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发展与繁荣,特别是民间文学与民族文学事业的促进与推动均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首任理事长贾芝同志,是我国民间文学与民族文学事业的倡导者与奠基人,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的首任所长。新中国成立初期,贾芝同志曾在文化部艺术局编审处工作,后该处改建为人民文学出版社,他任古典文学、民间文学编辑室副主任,期间他即根据周扬同志的指示,参加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的筹备工作,1950年3月29日,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成立,贾芝同志任常务理事兼秘书组组长,负责该会的日常工作。1954年,他被调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1979年6月, 在成都成立,他被推举为理事长。1980年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成立,他被任命为所长。

  在创建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及繁荣发展民族文学理论建设方面,贾芝同志不遗余力,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常说:我国少数民族文学(包括民间文学、作家文学和文艺理论),内容极其丰富,犹如中国文学史的半壁江山,应该有一个专门的学术机构承担这一重要的研究任务。自1979年6月 成立、1980年初成立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后,在云南还成立了该所的云南分所,各民族地区的大专院校和文化机构也陆续成立了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或研究室,全国有数百人参加了少数民族文学学会,从此,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有了自己的研究机构和研究队伍。

  在民间文艺与民族文学的组织建设与学科建设方面,贾芝同志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说:“我从民研会建立到参加文学所工作、筹建少数民族文学所,一贯主张组织工作和研究工作并行,而且把组织工作放在第一位,在实践中进行某些理论、作品研究。因为中国民间文学处在开拓时期,不作组织工作就不可能开拓资源,建立这门新学科。相对地说,组织工作多了也影响专题研究,但我宁愿作些牺牲。关门研究不可能开拓。我认为,在组织和调查中成长起来的研究专家是会成为名副其实的专门人才的。”贾芝同志身体力行,用了大量时间做组织工作,与此同时,进行自己的研究,虽然对于个人研究有很大的影响,作出了牺牲,但是他走出了一条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建立研究民族与民间文学的学术之路,他的学术之路影响了一大批后来者,扎实、辛勤地在这一学术领域中耕耘,我就是其中的受惠者。

  在1981年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成立之初,贾芝同志任所长、中央民族学院民族语言文学系主任马学良教授任副所长期间,我从西藏内调来到该所,开始从事藏族文学研究。在所长贾芝、副所长马学良及党委书记王平凡同志的亲切关怀与指导下,走上了藏族文学及史诗《格萨尔》的研究之路。特别是在贾芝同志(时任全国《格萨尔》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的谆谆教导下,走上了寻访《格萨尔》说唱艺人的漫漫长路,在组织、协调全国格萨尔工作的同时开展了田野调查,获得了大量鲜活的第一手材料,为从事格萨尔艺人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贾芝同志为我取得的成绩而感到由衷的喜悦与兴奋,并欣然为我的专著《民间诗神———格萨尔艺人研究》作序,予以鼓励。他在序中写道:“只有向艺人寻根觅底,才是打开史诗这一民族文化宝库的金钥匙,而杨恩洪可说是第一个掌握了金钥匙的人……与书斋学者相比,民间诗神使她高出一筹,实在可喜可贺!”

  在少数民族文学事业的发展与壮大的路上,王平凡是一位极为重要的领导者。他是少数民族文学事业的积极倡导者、组织者和开拓者,是 的创始人之一。他曾先后担任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筹备组组长、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 理事长、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秘书长等职务。他与贾芝同志一道,为少数民族文学学科的创建与发展、人才培养倾注了大量心血,做出了重要贡献。周扬同志曾在一次接见民研会及少数民族文学学会的同志时说:少数民族文学工作非常重要。贾芝同志是你们的司令员,王平凡同志是你们的政委,你们一定要尊重他们。

  王平凡同志是担任 理事长时间最长的一位领导,长达17年(1983—2000)。王平凡同志人如其名,他平易近人,待人诚恳,他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他无私奉献又淡泊名利,在组织、领导、团结少数民族文学队伍的过程中,像一位政委一样起到了凝聚作用,是不可多得的党的好领导。贾芝同志在为王平凡同志80寿辰的座谈会上曾说,他与平凡同志几十年相濡以沫,风风雨雨、坎坎坷坷共同走过了近半个世纪的历程。恢复中国民研会、创建少数民族文学所、编写各民族文学史、发起编纂中国民间文学集成等等。许多大事,我们都是共同策划,共同奔波,一起去找乔木、找周扬、找默涵,总之,许多事都是我们合作完成的。贾芝同志称平凡同志在组织、领导工作中敢于坚持原则,坚持党性,维护团结,常常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受到大家的尊重与赞扬。在这里贾芝同志所说的与王平凡同志“相濡以沫”实在是真正发自肺腑的感言,也是对平凡同志辅佐贾芝同志共同为开创少数民族文学事业新天地所作出贡献的赞扬,也体现了这两位来自延安的老革命在长达20年的合作共事中所建立的真挚情谊。

  我初到刚组建的少数民族文学所,得到了所领导贾芝、王平凡、马学良同志的亲切关怀与悉心指导。平凡同志十分关心我们刚刚走入这一领域的年轻同志,他曾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懂藏语,在研究藏族文学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是我们所的人才,希望你努力从事研究工作做出成绩。平凡同志对全所的同志一视同仁,从不厚此薄彼,没有门户之见,他为大家取得的每一个成绩而感到高兴,为此,我们在工作中有什么困难,也总是首先想到平凡同志,愿意向他汇报并听取他的意见。在他身上体现着老一辈共产党人的正气,为此,他也赢得了大家的爱戴与尊重。

  在学会领导人中杨亮才(白族)同志是任职时间最长且资格最老的一位。他是1979年在成都发起创建学会的几位同志之一,从首届学会他担任秘书长起,至后来担任学会副理事长,在学会的领导岗位上工作历时31年,始终满腔热情地参与学会工作、为推动少数民族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王克勤同志,从学会成立至1996年,在学会副秘书长、秘书长的岗位上克勤克俭,不记个人名利、默默无闻地为学会的发展做了大量事物性工作。

  白庚胜同志是一位纳西族学者,虽然年轻,又来自边远的丽江玉龙山脚下,却有着五湖四海的宽阔胸怀,在他担任少数民族文学所副所长后,又被推举为少数民族文学学会的理事长,这是少数民族文学学会第一位少数民族出身的领导人。他有理想、有抱负,为推动少数民族文学事业的发展、为开创学会的新思路、新发展提出了许多大胆的建议和设想,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我是在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创建初期加入学会,成为一名会员的。然由于所承担工作的需要,我将自己的主要精力全部倾注到了对于史诗《格萨尔》的抢救、搜集、整理及研究方面,很少参与学会的前期工作与活动。直到1996年武汉年会上白庚胜同志担任秘书长后,聘我为学会副秘书长开始,我才逐渐接触学会的工作。2000年换届,白庚胜同志担任理事长,我被选举担任秘书长;2003年白庚胜同志调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所后,学会更换法定代表人,由朝戈金同志担任学会法定代表人及常务副理事长,增补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院长文日焕,杨恩洪为学会副理事长(兼);在2005年学会年会上,我当选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直到2007年退休。在学会工作的时间也不过12年,且为兼职,当时主要任职全国《格萨尔》办公室主任等职,工作担子重,对于学会工作的投入还是十分有限的,加之学会的经费(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每年拨款16万元)经常处于十分拮据的状态,自认为这段工作并不理想。虽然如此,却也留下了许多令人值得回忆的往事,尤其是在我任职期间,得到了从理事长到各位副秘书长及各地常务理事及会员的信任、理解和支持,开展了一些活动,至今想来还心存感激之情。

  在学会经费紧缺的情况下,我们得到了来自各地区政府部门、高校及各位理事、会员的支持,与地方共同举办了多次学术研讨会,推动了学会的工作。

  2000年8月,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在昆明举行第五届年会,得到了云南省政府、民委及丽江地方文化部门的大力支持,在圆满完成换届后,又组织会员赴丽江进行了学术考察。

  2001年6月,为纪念中央民族大学建校50周年,总结20世纪民族文学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推动21世纪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 与中央民族大学语言文学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中国作家协会民族委员会共同主办了“21世纪民族文学发展研讨会”。

  2001年8月, 与中国湖南省怀化市人民政府、中共贵州省黎平县委、黎平县人民政府联合举办了“国际侗族稻作文化与祭祀学术研讨会”。这次会议拓展了民族文学研究的视野,为学会开展国际合作与民族地区合作积累了经验。

  2005年后,我们得到了各位常务理事的支持,在各地高校先后开展了学术交流活动,既充分利用、发挥学会会员学术资源的有利条件,又加强了与地方高校的学术联系,使学会的工作走向基层、走向大众。

  2005年学会召开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科建设研讨会暨 第六届年会,由学会副理事长、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院长文日焕教授主持筹备工作,并得到了中央民族大学校方的大力支持,使本次会议圆满成功。

  2005年12月,由学会常务理事、西北民族大学语言文化传播学院院长宁梅(现任西北民族大学格萨尔研究院院长)教授与学会合作,在西北民族大学组织了少数民族文学学术周活动,学会专家朝戈金、力提甫、郎樱、杨恩洪应邀到校作了八场学术讲座(朝戈金:“史诗程式研究”、“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力提甫:“语言学研究”、“阿尔泰语言研究”;郎樱:“玛纳斯研究”、“福乐智慧与维吾尔文学”;杨恩洪:“史诗格萨尔研究”、“格萨尔说唱艺人研究”),并与学生座谈,回答同学们感兴趣的问题,在西北民大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006年12月,由北京大学东方文化研究中心主办, 协办的“经典解读达·纳克道尔基国际学术研讨会”,学会理事长朝戈金参会并作学术报告。

  2006年4月,学会常务理事、沈阳师范大学教授曹萌召开“满族文化资源考察工程成果鉴定会”,聘请学会赵志忠、杨恩洪教授、国家民委民文司副司长张学进、国家出版协会副秘书长伊力特一行参加了成果鉴定会,会后与该课题组同志一道赴满族地区进行实地考察。2007年5月,学会理事长朝戈金及赵志忠、杨恩洪、尹虎彬、刘宗迪、吴晓东等一行再次受曹萌教授邀请,赴沈阳师范大学参加课题评估鉴定会,朝戈金作了有关“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学术报告。

  2007年10月,由学会副秘书长向柏松同志负责筹备的“中国少数民族神话学术研讨会”在中南民族大学举办,这是由学会举办的专题学术研讨会之一,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008年12月,由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 协办,在咸阳召开了“中外民族与比较文学学术研讨会”,学会副理事长扎拉嘎赴会并作学术报告。

  此外,2006年11月22日,为保护以龙母文化为核心的壮族文化, 与广西大明山管理局合作,在广西大明山建立了 大明山基地,学会副理事长梁庭望积极联系并促成了这一盛事并参加了揭牌仪式、杨恩洪、吴晓东等也参加了上述活动。

  学会的日常工作:每年年初举办一次在京常务理事扩大会,由秘书处总结汇报上一年的工作、经费结算,以及新一年的工作计划与经费预算。在经费允许的情况下,编印学会通讯,免费寄发给会员,并在中国民族文学网上,建立 网页,加强与会员的联系。同时民政部为加强对群众社团管理,每年进行一次年审,每两年做一次财务审核等,需要秘书处与上级管理部门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汇报,并直接到国家民政部社团司办理各种手续。这些具体工作都是学会秘书处的同志在完成本职研究工作的同时,兼职完成的,由于学会经费拮据,也没有任何报酬,可以说,秘书处的全体同志为学会的正常运转付出了他们无私的努力,是十分可贵的。我作为秘书长,对他们的支持与配合既由衷地感激,又感到歉疚。

  此外,学会还有一个很好的传统,吃水不忘挖井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事业能有今天的大好形势,与老一辈学会领导人的奉献是分不开的,为此,我们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即为学会的老同志祝寿并举行座谈会,对老一辈学会领导人为民族文学事业及学科建设所做的贡献表示敬意,同时,激励后来者继往开来,做好学会工作。已经召开有:“贾芝同志90华诞座谈会”、“王平凡同志89华诞座谈会”、“祝贺王克勤同志80寿辰”等活动。

  30多年来, ,挂靠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以民族文学研究所为依托,得到了院、所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而历届学会会长均由民族文学所所长担任,使少数民族文学学会的工作与民族文学事业紧密相连,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 一定能在促进民族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方面作出更大的成绩。

  作者简介:杨恩洪,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藏族文学研究室原主任; 前副理事长、前秘书长。

(本文刊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历程回忆·文学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第301-309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