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资讯 |宁夏大学文学院胡玉冰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以“优秀”等级结项 发布日期:2023-12-08   点击数:1640  

 社科资讯 |宁夏大学文学院胡玉冰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以“优秀”等级结项

近日,从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获悉,文学院胡玉冰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朔方文库》编纂”(批准号:17ZDA268)通过结项验收,批准鉴定等级为“优秀”(证书号:2023&J109)。该项目为我区社科界首个以“优秀”等级结项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内容简介

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的《朔方文库》收录的宁夏文献档案主要包括以下五大类:第一大类,形成于1911年以前的、由宁夏籍历史人物撰写的,或虽非宁夏人撰写,但与宁夏直接有关的各种传世文献,包括宁夏旧地方志、宁夏历史人物著述、汉文西夏史籍等;第二大类,在今宁夏辖境内出土的、1911年以前形成的各种出土文献资料,或出土于宁夏境外,与宁夏直接有关的各种出土文献资料;第三大类,长期在宁夏为官或生活、“流寓”的非宁夏籍历史人物涉及宁夏的重要著述;第四大类,宁夏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古籍,以及流传稀少、具有特殊研究价值的公藏、私藏文献等;第五大类,存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故宫博物院、国家图书馆、台湾“故宫博物院”、台湾中研院史语所等单位的有关宁夏的上谕、朱批、奏议、文书等珍贵档案。本书第一次全面、系统地分类整理、研究宁夏特色珍稀文献,集成式汇编、出版特色珍稀的宁夏文献档案。项目成果将填补宁夏文献档案尚无集成式汇编丛刊的空白,首次系统全面地总结、研究宁夏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地方文献整理、地域文化研究方面开辟新天地,为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献上了一份学术厚礼。

前言

二〇一七年十一月,“《朔方文库》编纂”项目立项为二〇一七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由胡玉冰教授担任首席专家,宁夏大学田富军教授、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罗丰研究员、宁夏博物馆李进增研究员分别担任子课题负责人。宁夏大学、宁夏社会科学院、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宁夏博物馆、宁夏图书馆、北方民族大学、宁夏师范学院等单位的三十多位学者和研究生参与到各子课题中。“《朔方文库》编纂”项目组(简称“项目组”)计划自二〇一七年至二〇二二年,用五年时间,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朔方文库》《宁夏珍稀方志丛刊》《宁夏旧志研究》等项目成果。

朔方作为建置,其演变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西汉至北魏之前,朔方郡的治所、辖区在今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与鄂尔多斯市之间;北魏至隋朝,朔方郡治所、辖区已南迁在今陕北;唐朝,朔方节度使治所西迁至今宁夏平原,范围包括之前朔方郡辖区。民国时期,朔方道治所又设置在宁夏平原,辖区相当于今宁夏西北部黄河沿岸地区。这种由北向南再向西迁徙,最后选定在今宁夏平原的移动轨迹,是对宁夏平原河塞形势的认可。背后隐藏着对以宁夏平原为中心所设置的建置区域稳定,以及以此为依托所形成的灌区文化的认定。新中国成立后,宁夏作为行政建置首次囊括以灵武、银川为中心的灌区文化和以固原为中心的旱作文化。作为曾经与宁夏府宁夏镇有着相同区域、拥有共同文化区的朔方,同样应与宁夏一样不能被忘记,其历史文化应得到传承和挖掘。朔方成为了宁夏最重要的历史地理符号,承载着宁夏悠久的历史记忆与厚重的文化记忆。这也是本重大项目成果取名《朔方文库》之由。

睹乔木而思故家,考文献而爱旧邦。古籍整理研究是文化兴盛的基石,是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基础性工作。《朔方文库》编纂是目前宁夏规模最大、影响力也会最为持久的地方文献整理编纂出版项目,整理研究强调可操作性,突出有限目标,坚持传承、整理、研究、创新的基本方针,第一次全面系统地分类分专题整理研究、集成式汇编出版相关宁夏的文献档案,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朔方文库》第一辑包括《宁夏旧志编》《历代人物著述编》《汉文西夏史籍编》《宁夏典藏珍稀文献编》《宁夏专题文献与文书档案编》五编。按计划,项目组还将整理出版《宁夏出土文献编》。各编所收资料还会继续补充完善。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朔方文库》之朔方作为一个历史地理学概念,其地理范围除宁夏外,还涉及今天内蒙古、陕西等地。陕西、甘肃、宁夏三地,历史上地缘关系也非常密切。因此,《朔方文库》收录文献实际上不限于宁夏一地,特别是后期陆续出版的专题数据汇编,还需要从陕西、甘肃、内蒙古等地方文献中取材。

重视宁夏地方文献整理研究工作,是宁夏学界的优良传统,一批有志于学的学者一直在默默奉献并坚守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宁夏大学学者陆续整理出版了《[嘉靖]宁夏新志》《[乾隆]宁夏府志》《[嘉靖]固原州志》《[万历]固原州志》等地方文献整理之作,《丁鹤年诗辑注》《丁鹤年诗歌研究》等回族古籍整理研究之作,《西夏书事校证》《西夏事略校证》等西夏文献整理研究之作,以及《医古文语法知识》《标点古文入门》《吕氏春秋译注》《晚唐小品文选注》等一批传统典籍与文化整理研究之作。近年来,以宁夏本土学术力量为主,编纂出版了一批有较大学术影响力的大型丛书和学术专著,如《中国藏西夏文献》(史金波、陈育宁主编)、《传统典籍中汉文西夏文献研究》(胡玉冰著)等,在重大文化典籍整理与研究方面已有相当的学术积累,获得了学界的高度评价。

由胡玉冰教授带领的学术团队长期坚守在地方和民族古文献整理研究领域,以西北(陕甘宁)地方文献、汉文西夏文献、回族文献等为中心,开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科及团队建设等工作。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正式立项前,各子课题都陆续立项了一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有了一定的学术积累。出版了《西夏书校补》《西夏文书档案研究》等汉文西夏文献档案整理研究成果,《宁夏地方志研究》《[正统]宁夏志》等宁夏旧志研究整理成果,《青铜自考》等宁夏历史人物著述整理成果,《陕甘地方志中宁夏史料辑校》等宁夏专题文献整理成果。宁夏地震专题奏议”“宁夏舆图文献等宁夏专题档案文献的整理成果已基本完稿。这些都为重大项目的顺利开展打下了扎实的学术基础,同时也培养、储备了一批学术骨干。

《朔方文库》编纂以宁夏大学学术力量为核心,联合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北方民族大学、宁夏师范学院等区内外学术单位协同攻关,力求将项目研究与自治区重点学科、重点专业、重点研究基地及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建设等结合起来。《朔方文库》编纂的总体思路是:全面普查宁夏古代文献档案,编写《宁夏文献档案总目》,理清家底。在此基础上,影印、整理、研究、刊布多措并举。因宁夏文献总量较少,故影印求,尽量多地将原始文献搜罗齐备,力求呈现宁夏文献之全貌。同时精选流传稀少、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古代文献档案,规范整理研究,以丛书、专著、工具书、数据库等多种形式呈现学术成果。影印文献档案,底本择优、择善。整理文献档案,方法科学规范,以点校、今译、专题汇编等为主。在整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编写通俗易懂的、面向社会大众的普及读物,以此大力宣传宁夏,推动宁夏文化走向大众。项目组将全力以赴,努力推出具有原创性或开拓性、学术份量厚重、代表国家水平的精品成果,以不负新时代。

《朔方文库》收录的宁夏文献档案主要包括四大类:第一大类,形成于一九四九年以前的、由宁夏历史人物撰写的,或虽非宁夏人撰写,但其内容与宁夏直接有关的各种传世文献,包括宁夏旧志、历代人物著述、汉文西夏史籍等,如明朱修《[正统]宁夏志》、明管律撰《芸庄杂录备遗》、清周春撰《西夏书》等;第二大类,在今宁夏辖境内出土的、一九四九年以前形成的各种出土文献资料,或出土于宁夏辖境之外,内容与宁夏直接有关的各种出土文献资料,如固原南郊隋唐墓地出土碑石;第三大类,宁夏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古籍,以及流传稀少、具有特殊研究价值的公藏、私藏文献,如《汉石例》《香南精舍金石契》等;第四大类,存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国家图书馆、故宫博物院、台湾故宫博物院、台湾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等单位的有关宁夏的上谕、朱批、奏议、文书等珍贵档案。

围绕四大类文献档案的整理与研究工作,《朔方文库》编纂分设四个子课题,其中宁夏特色珍稀文献和旧志整理与研究由笔者担任子课题负责人,宁夏历史人物著述整理与研究由田富军教授担任子课题负责人,宁夏出土文献整理与研究由罗丰研究员担任子课题负责人,宁夏专题文献与文书档案资料整理与研究由李进增研究员担任子课题负责人

(一)宁夏特色珍稀文献整理与研究

西夏文献是学界公认的宁夏特色珍稀文献,以西夏文文献、汉文文献为其大宗。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部全面着录西夏文献的目录问世,就西夏文献分类问题进行专题探讨的论文更是罕见。笔者撰《从出土的西夏文献资料谈〈西夏文献类目提要〉的撰写》(《图书馆理论与实践》二〇〇四年第五期),在学界首次提出编写西夏文献总目的学术设想。段玉泉撰《出土西夏文献编目回顾及相关问题讨论》(《图书馆理论与实践》二〇一六年第四期),回顾了近年来对出土的西夏文献编目的工作,提出了编写目录设想。惠宏、段玉泉编《西夏文献解题目录》(阳光出版社二〇一五年)是目前辑录西夏文献最全的目录专著。改革开放四十年来,西夏文献的整理出版工作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中国社会科学院与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合作出版《俄藏黑水城文献》(已出二十四册,上海古籍出版社二〇一七年),宁夏大学与中国国家图书馆等二十多家文博机构合作出版《中国藏西夏文献》(甘肃人民出版社、敦煌文艺出版社二〇〇七年),北方民族大学与英国大英图书馆、法国国家图书馆、日本京都大学等单位合作,分别出版了《英藏黑水城文献》(上海古籍出版社二〇〇五年)、《法藏敦煌西夏文献》(上海古籍出版社二〇〇七年)、《日本藏西夏文文献》(中华书局二〇一一年)等。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西夏文献文物研究(首席专家史金波),重大项目黑水城西夏文文献整理与研究(首席专家韩小忙)、黑水城汉文文献整理与研究(首席专家孙继民)的立项,为全面提升西夏文献整理研究质量搭建了高水平的学术平台。宁夏学者在西夏学研究领域的优势主要在于对西夏文献(含西夏文及汉文文献)的整理与刊布、西夏语言文字研究、西夏文物考古及历史文化研究等方面。因西夏文文献已有多种丛书汇编出版过,故《朔方文库》不再重复编入,而是将重点放在汉文西夏文献的整理研究上。

宁夏社会科学院韩荫晟先生《党项与西夏资料汇编》(宁夏人民出版社二〇〇〇年)是学界公认的汉文西夏史料集成之作,笔者著《传统典籍中汉文西夏文献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二〇〇七年)将前人汉文西夏史籍的研究水平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传世的西夏专史中,除《西夏纪》外,《宋西事案》《西夏书》《西夏书事》《西夏纪事本末》《西夏志略》《西夏姓氏录》《宋史夏国传集注》等七种史籍的整理成果都曾受全国高校古委会立项资助出版,为学者研究西夏提供了基础资料。但由于未能充分利用最新刊布的出土数据,加上整理者学识水平的限制,部分整理成果存在较多问题。《西夏书事》用编年纲目体形式将与西夏有关的多种资料汇为一编,是传世的汉文西夏史籍中卷帙最多、内容最丰富者,代表了明清汉文西夏史籍的最高编纂水平。该书虽有整理本,但仍有进一步修订完善的必要,故项目组拟以《西夏书事》为宁夏特色汉文西夏文献的代表作给予重新整理。汉文西夏史籍较为散见,不利于学者集中查检使用,故项目组拟影印出版《朔方文库·汉文西夏史籍编》,选择最佳底本,将主要传世的汉文西夏史籍汇为一编。

学界对宁夏本土典藏珍稀特色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基础还非常薄弱。张欣毅等以宁夏图书馆藏文献为中心,撰写《宁夏图书馆馆藏宁夏地方文献及回族伊斯兰教文献调查评估报告》(《图书馆理论与实践》一九九一年第二期),运用标准书目核查等方法对宁夏图书馆馆藏宁夏地方文献及回族、伊斯兰教文献的状况与水平进行了评估分析,进而对有关专藏建设提出了可行性建议。其中关于专藏微观结构调整、重视专题数据采集、疏通采集渠道、以文献开发促专藏建设等建议对省级公共馆地区研究文献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有关学者还对宁夏图书馆藏一万余册西方教会文献进行初步研究,撰写《宁夏图书馆馆藏外文教会文献初探》(郭生山、王宏霞,《图书馆理论与实践》二〇〇六年第一期)、《宁夏图书馆馆藏外文教会文献初探()——西什库教堂及其藏书述略》(郭生山、杨丽云,《图书馆理论与实践》二〇〇七年第三期),就这批文献在中西方文化交流方面的实证价值及文献本身的版本价值等提出研究意见。《宁夏地方文献暨回族伊斯兰教文献导藏书目》(丁力主编,阳光出版社二〇一〇年)为全面了解宁夏图书馆馆藏特色文献提供了最为便捷的检索工具。而宁夏古籍保护中心正式成立及《中华古籍总目·宁夏卷》编纂工作的稳步推进,标志着宁夏古籍普查、整理、保护工作正日益走上正轨。《宁夏回族自治区珍贵古籍名录图录》(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二〇一五年)收入宁夏自治区图书馆、宁夏大学图书馆等八家收藏机构一百八十三种珍稀古籍书影。

近二十年来,经过宁夏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在西夏王陵、灵武石坝村、青铜峡一百零八塔、贺兰县宏佛塔及拜寺沟方塔等处挖掘清理出了许多西夏遗址、文物、文献,其中大部分存藏于宁夏博物馆、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笔者撰《浅谈考古发现的西夏文献数据及其研究价值》(《社会科学战线》二〇〇四年第三期),在学界首次全面梳理考古所获西夏资料。另有学者撰文,对学界概要式介绍宁夏馆藏特色考古文献,积极刊布原始文献,重要成果有《拜寺沟西夏方塔》(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编着,文物出版社二〇〇五年)、《宁夏博物馆藏西夏文献概述》(王效军,《西夏学》第一辑,宁夏人民出版社二〇〇六年)、《西夏方塔出土文献》(罗丰主编,甘肃人民出版社、敦煌文艺出版社二〇〇六年)、《中国藏西夏文献·宁夏博物馆藏卷》(李进增主编,甘肃人民出版社、敦煌文艺出版社二〇〇七年)、《山嘴沟西夏石窟》(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编着,文物出版社二〇〇七年)。

胡玉冰教授撰《宁夏大学图书馆藏六种域外汉籍述要》(《中国典籍与文化》二〇〇九年第四期)、《和刻本〈听讼汇案〉考》(《宁夏大学学报》二〇一〇年第一期)、《宁夏图书馆藏陈柱先生藏本〈草书韵会〉小考》(《湖南科技学院学报》二〇一〇年第一期)等文,张向东撰《悦目养心、喻世扬己——雍正帝辑〈悦心集〉初探》(《宁夏大学学报》二〇〇六年第二期),深入分析宁夏大学馆藏珍稀文献的学术价值。胡玉冰教授指导研究生在宁夏首次开展馆藏古籍的普查工作,基本摸清了宁夏大学馆藏古籍的家底,普查所获《汉石例》《香南精舍金石契》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填补宁夏高校无古籍入选《名录》的空白。指导研究生以宁夏大学藏古籍为研究对象,撰写完成了四篇硕士学位论文,包括二〇〇八届苏会俭《宁夏大学图书馆藏史部纪传类古籍述论》、佟玲《宁夏大学图书馆古籍普查及个案研究——以经部总类易类为中心》,二〇〇九届李又增《宁夏大学图书馆藏经部史部古籍善本述论》、王艳秀《宁夏大学图书馆藏子部集部古籍善本考述》。李又增毕业论文被评为二〇〇九届自治区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另外,指导李又增撰写并公开发表《试述宁夏大学图书馆藏古籍善本》(《宁夏师范学院学报》二〇〇九年第一期),指导王艳秀撰写并公开发表《宁夏大学图书馆藏〈芦屋图诗文〉考略》(《图书馆理论与实践》二〇〇九年第十期)

总体来看,宁夏典藏珍稀特色文献的整理研究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宁夏图书馆、宁夏大学、宁夏社科院、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宁夏博物馆、宁夏档案馆等单位文献典藏目录多为简单的登记卡片,其他更详尽的学术信息基本空白。随着国家古籍普查工作的全面展开和深入进行,宁夏已有四家单位的十一种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宁夏图书馆藏数百种近代教会文献、宁夏大学图书馆藏六种域外汉籍在国内也较为罕见,宁夏档案馆藏有关宁夏的民国文献更为宁夏所独有,宁夏旧志中有九种孤本文献,宁夏历史人物著述大部分为孤本文献。这些文献一直未被规范地汇辑整理过,其学术研究价值一直未受到重视。项目组在全面普查的基础上,将影印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古籍和馆藏珍稀文献汇编出版《朔方文库·宁夏典藏珍稀文献编》,让其化身千百,嘉惠学林。

(二)宁夏旧志整理与研究

地方旧志常常被视为一地之全史。宁夏旧方志整理在宁夏古籍整理工作中取得的成果数量最多。《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古籍书店一九六一年)、《中国方志丛书》(台湾成文出版社一九六八年)、《宁夏历代方志萃编》(天津古籍出版社一九八八年)、《宁夏地方志丛刊》(宁夏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八年)、《中国地方志集成》(凤凰出版社等二〇〇八年)等丛书刊布了部分宁夏旧志的影印本或整理本,《宁夏旧方志集成》(文苑出版社二〇一六年)将传世旧志基本汇为一编。有关宁夏方志刊布、整理与研究成果,为宁夏文史研究的深入进行奠定了基础。但与全国先进水平相比,整理、研究水平较为落后,存在问题较多,如有的影印选用底本不佳,有的整理不合规范要求。项目组在全面普查与深入研究宁夏旧志的基础上,影印出版《朔方文库·宁夏旧志编》,整理出版《宁夏珍稀方志丛刊》。

尤其值得重视的问题是,从事西北古代文史研究,特别是宁夏古代文史研究者,常将宁夏旧志当作第一手数据来利用,而从史源学角度看,这些数据多从陕甘地方志中辑录。从现有的宁夏旧志整理成果看,学者也多没有把陕甘方志数据当作必需的参校数据来利用,致使宁夏旧志沿袭自陕甘方志的文字错讹衍倒、内容遗漏及新增的文字、内容错误问题都没有得到纠正,使后人以讹传讹。同时,明清时期的宁夏旧志也是研究陕甘文史、整理陕甘旧志的重要资料,如明朝正德、弘治、嘉靖三朝《宁夏志》成书时间均早于《〔嘉靖〕陕西通志》,都可为整理后者提供重要的参校资料,而现有的整理成果却未将这几种旧志列为参校数据,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志的整理质量。有鉴于此,自二〇〇四年起,胡玉冰教授以整理研究西北特别是宁夏民族地方文献为主攻学术方向,在充分考察陕甘宁三地地方志学术价值及整理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从传世的、成于明清时期的陕甘地方志中辑录并校注散见宁夏史料的科研设想。二〇一二年,胡玉冰教授申请主持的陕甘地方志中宁夏史料整理与研究获批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二〇一五年,项目阶段性成果《陕甘地方志中宁夏史料辑校》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该成果在学界首次将陕甘方志中的宁夏史料系统、全面地辑录并进行简明注释、校勘。不仅为学界研究西北文史提供可信的一手材料,为全面、系统整理宁夏传世旧志奠定坚实的史料基础,而且为系统辑录校勘一省散见于他省旧志中的数据提供了整理范式。二〇一五年,胡玉冰教授主编的《宁夏珍稀方志丛刊》首批八部著作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二〇一八年,第二批整理成果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宁夏珍稀方志丛刊》是笔者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宁夏地方文献整理与研究成果,出版后,宁夏成为继上海之后,在全国率先实现一省传世旧志全部规范整理出版的战略目标,地方旧志整理水平跻身全国先进行列。

对单种宁夏旧志研究的论文较多,多分散发表在多家学术刊物上。把有关宁夏旧志的研究文章汇编在一起、体现综合研究水平的专题论文集,仅见有高树榆等编著的《宁夏方志述略》。胡玉冰教授于二〇〇六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西部地区古文献普查及其文化价值研究——以宁夏地方和民族古文献为中心,首次对宁夏旧志全面、系统地开展研究。二〇一二年,阶段性成果《宁夏地方志研究》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成果包括《引言》、正文九章、《余论》《附录》《主要征引文献》等共五大部分,是国内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对宁夏旧地方志进行系统、全面分类普查与研究的、创新价值较高、原创内容较多的学术成果,将宁夏旧志的研究水平向前大大地推进了一步。二〇一八年,本书的修订版《宁夏旧志研究》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体例进一步完善,内容也进一步充实。

(三)宁夏历史人物著述整理与研究

本子课题研究的宁夏历史人物以古代在今宁夏辖境内出生的皇甫谧、管律、俞益谟等为中心,另选部分曾在宁夏生活、为官或流寓的历史人物为研究对象,重点关注其著述中与宁夏生活经历有关者,如原籍为今云南安宁县的杨一清,明朝弘治年间曾在今宁夏境内选将练兵,平定叛乱,抵御外族侵侮,着有《关中奏议》等述及其治政策略。宁夏历史人物著述见诸记载的有不少,但真正以整书形式传世者不多,宁夏旧志等文献中散见有多位宁夏人的诗文词。宁夏历史人物著述因数量较少,且较少全国层面的影响者,故而一直未被学界过多关注。作为承载古代宁夏人精神财富的宁夏历史人物著述,实际上还是有深入研究的学术价值的。胡迅雷《宁夏历史人物研究文集》(宁夏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三年)一书在考证宁夏历史人物生平事迹时对其著述亦有梳理。目前,学界尚无一部全面、系统研究宁夏历史人物著述的专著问世。已有成果中,明清两朝历史人物著述被关注者较多。明朝朱编《文章类选》被影印出版(《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明初刻本,齐鲁书社一九九七年),点校出版的有《杨一清集》(唐景绅、谢玉杰点校,中华书局二〇〇一年)。明朝庆王宗室著述及宁夏籍胡氏家族著述也有部分研究成果,如徐庄《明代宁夏庆藩刻书考略》(《宁夏史志研究》一九九六年第一期)、《宁夏出版志》(征求意见稿,宁夏人民出版社二〇〇〇年内部发行)、苏丽华《胡侍及其文言小说研究》(宁夏大学二〇〇三届硕士毕业论文)、刁俊等《明代庆藩著述及庆府刻书》(《宁夏大学学报》二〇一〇年第三期)、田富军《明代宁夏籍作家胡侍四考》(《宁夏社会科学》二〇一四年第六期)等。清朝谢王宠撰《愚斋反经录》(《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清刻本,齐鲁书社一九九七年)、赵良栋撰《奏疏存稿》(《四库未收书辑刊》影印清康熙间刻本,北京出版社二〇〇〇年)等被影印出版,点校出版的有《青铜自考》(田富军、杨学娟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二〇一二年)、《杨芳灿集》(杨绪容、靳建明点校,人民文学出版社二〇一四年)。安正发《曾畹交游考》(《宁夏师范学院学报》二〇一二年第二期)对清代宁夏人曾畹进行研究。本子课题负责人田富军对清代宁夏籍湖广提督俞益谟家世、著述等方面研究较为深入,主持完成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明清宁夏文人著述整理与研究和全国高校古委会项目俞益谟《青铜自考》整理与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宁夏明清人士著述整理与研究。笔者指导宁夏大学二〇〇七届硕士生刁俊以宁夏历史人物著述为研究对象,撰写《明清以来宁夏历史人物著述考》硕士学位论文,指导二〇一五届硕士生魏舒婧撰写《明代庆藩世系及著述研究》、二〇一六届硕士生徐远超撰写《管律及其著述研究》、二〇一八届硕士生余晓玲撰写《清陈履中及其〈河套志〉整理与研究》,田富军指导宁夏大学二〇一七届硕士生王敏撰写《清初名将赵良栋及其〈奏疏存藁〉整理研究》、二〇一八届硕士生李星撰写《胡侍及其著述整理与研究》。这些学位论文或从宏观层面梳理宁夏历史人物著述,或从个案研究角度对宁夏历史人物著述开展系统整理与研究。项目组精选与宁夏有关历史人物的著述影印出版《朔方文库·历代人物著述编》,这些著述的整理成果也将陆续推出。

(四)宁夏出土文献整理与研究

与文化大省相比,宁夏出土文献种类和数量都较为有限,但作为研究宁夏不可或缺的资料,它们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从文献的材料载体看,宁夏出土文献以石质材料为大宗,另外还有少量的纸、金属、砖瓦等;从文字载体看,汉文、西夏文为大宗,另有少量藏文等少数民族文字数据。宁夏出土的北魏至隋唐墓志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本子课题负责人罗丰对史射勿、史索岩、安娘墓志、史诃耽、史铁棒、史道德、史道洛等史氏家族墓志进行过深入细致地研究,研究成果对中亚粟特人及丝绸之路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成果主要收辑在其《胡汉之间——丝绸之路与西北历史考古》(文物出版社二〇〇四年)、《固原南郊隋唐墓地》(文物出版社一九九六年)等著作中。西夏出土文献方面,李范文编释《西夏陵墓出土残碑粹编》(文物出版社一九八四年)、《中国藏西夏文献·金石编》(甘肃人民出版社、敦煌文艺出版社二〇〇七年)、《党项西夏碑石整理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二〇一五年)等成果相对全面地着录了西夏前身夏州拓跋政权碑石数据、西夏陵碑石数据,以及元明时期西夏遗民及其后裔碑石资料。另有论文述及宋朝境内府州折氏碑石刻文献的价值。在宁夏出土石刻文献整理研究成果中,有关墓志的成果最丰富。学者撰文,有的对墓志铭内容进行疏证解释,有的将志文内容与传世文献比对,研究其史学价值。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宁夏博物馆、固原博物馆等藏有多件出土原始石刻文献。罗丰着《固原南郊隋唐墓地》(文物出版社一九九六年)、银川市图书馆编《宁夏历代碑刻集》(宁夏人民出版社二〇〇七年)、固原博物馆编《固原历代碑刻选编》(宁夏人民出版社二〇一〇年)等集中刊布了一批墓志的图版及释文,并附录部分研究文章,体现了宁夏出土文献整理与研究的新水平。马建民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宁夏历代石刻文献资料整理与研究。胡玉冰教授指导宁夏大学硕士研究生撰写了三篇与出土文献有关的学位论文,包括二〇〇七届硕士生张秋芽撰写《宁夏出土文献综考》、二〇一一届熊蕊撰写《回族石刻文献述论》、二〇一二届袁军军撰写《宁夏彭阳县历代出土文献述论》,为全面、系统地开展宁夏出土文献整理与研究提供了较为扎实的基础性研究成果。

目前所见著作类成果中,虽有名为宁夏历代石刻者,但还有相当多的石刻文献特别是新近发现的明清石刻文献未被收入,宁夏出土文献至今仍家底不清。从各种有关宁夏石刻文献的数据中可以看出,文献内容的刊布形式简单,仅有录文、图版,加简单的馆藏地点说明,其他信息均付阙如。有些石刻史料刊布形式不合学术规范,部分墓志的定名、释文存在错误,还有相当数量的石刻材料被存藏单位秘不示人,其具体内容不得而知。宁夏出土的十五通回族石刻材料也一直被学界所忽视,散见于旧志及别集中的碑文数据至今尚未被系统汇集、整理与研究。由于管理不善,部分出土文献尤其是石刻文献已出现严重的风化现象。项目组认为,编辑出版数据全面、释文准确的《宁夏石刻史料汇编》,是深入开展宁夏出土文献整理与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刻不容缓。本汇编当批判地继承和吸收前人有关宁夏出土文献的整理研究成果,制作高质量的拓本,或拍摄高清晰的图片。充分了解碑石文字版式特征、文体特征、内容特征,录文辨识过程中尽量避免混淆原碑体上的泐痕与碑文笔划,减少缺录、误释,注意碑文用典故、用骈偶句式及押韵现象,提高录文标点、断句的准确度。

(五)宁夏专题文献整理与研究

宁夏文献以典籍形式传世者数量较少,大量的文献数据散见于各种传统典籍之中。上世纪八十年代,宁夏学者以文献为中心,对散见的宁夏资料进行过辑录,出版了《〈清实录〉宁夏资料辑录》(吴忠礼、杨新才主编,宁夏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六年)、《〈明实录〉宁夏资料辑录》(杨新才、吴忠礼主编,宁夏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八年)等。此类数据辑录便于对单种文献中散见的宁夏数据的利用,但不利于对专题类数据的全面了解和利用。项目组拟对散见的宁夏古代文学、史学类文献数据以专题的方式给予辑录,以便于学界的利用。

据初步统计,宁夏古代文学史料相对集中地收录在宁夏历代旧志中,古诗词数量在二千五百首左右,散文近一千篇。梁祖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宁夏古代诗歌研究,杨学娟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宁夏汉魏六朝时期文人研究,陈春霞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汉代安定郡梁氏家族及其文学研究,分别有阶段性成果发表。研究表明,从文学成就看,宁夏本地不乏有较高文学素养的文人骚客,如东汉梁竦,西晋皇甫谧,唐朝皇甫枚,明朝朱、管律,清朝俞益谟等,更不乏歌咏宁夏风土人情、历史掌故的佳作,如唐朝王维《使至塞上》、明朝曹琏《西夏形胜赋》等。《宁夏历代诗词集》(杨继国、胡迅雷主编,宁夏人民出版社二〇一一年)、《宁夏历代艺文集》(杨继国、胡迅雷主编,宁夏人民出版社二〇一一年)是目前汇集宁夏古代文学史料最全面的著作。但这些著作主要是以宁夏旧志为辑录之源,对散见于别集中的宁夏古代文学史料少有涉及。如明唐龙《唐渔石集》、康海《对山集》等别集中尚有较多有关宁夏的文学史料未被辑录。

最具宁夏古代文学特色的西夏文学是中国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对西夏文学进行断代专题研究,不仅是西夏学学科发展的迫切需要,同样也是构建新的中国文学史所必需的。以往中国文学史主要是汉语的书面文学史,主要关注的是汉民族文学史,实际上忽略了中国多民族、多区域、多形态、互动共谋的历史实际,所以在中国文学史编写中应该对诸如西夏文学这样的民族文学给予充分的关照与肯定。聂鸿音于西夏文学研究最为深入,主持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西夏文学文献的汇集、整理与研究。笔者主持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西夏文学研究,指导宁夏大学二〇一二届硕士研究生梁芳撰写《西夏文学史料述论》。散见在各种传统史籍中的宁夏历史文献非常丰富,集中在二十四史、政书、实录等文献中。另外还有大量的明清奏疏,散见于《明经世文编》《清经世文编》中。这些奏疏对研究明清宁夏地区防务、盐政、马政、水利等有独特价值,过去的研究不管是文学的还是史学的,都较少关注这类资料。《朔方文库》编纂项目组拟分专题进行宁夏史料辑录工作。

(六)宁夏文书档案资料整理与研究

存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故宫博物院、国家图书馆、台湾故宫博物院、台湾中研院史语所等单位的有关宁夏的上谕、朱批、大臣奏议、文书等珍贵档案达数千件,但迄今为止,这些档案既未汇编成册,更未被专题研究。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已整理出版了《康熙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雍正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雍正朝汉文谕旨汇编》,张仁伟主编《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现存清代内阁大库原藏明清档案》,台湾故宫博物院整理出版了《宫中档康熙朝朱批奏折》《宫中档雍正朝朱批奏折》《宫中档乾隆朝朱批奏折》《宫中档光绪朝朱批奏折》等,为汇编整理与研究宁夏档案提供了基础。

截至目前,项目组对各公开出版物、网络数据进行搜集编目,形成了文书档案基本目录。就国内馆藏情况看,清代历朝有关宁夏朱批上谕共五百九十三件,其中:康熙朝有关宁夏汉文朱批奏折二十四件,满文朱批奏折九十五件;乾隆朝有关宁夏上谕档一百五十二件;嘉庆朝有关宁夏上谕档一百一十五件;道光朝有关宁夏上谕档一百一十一件;咸丰朝有关宁夏上谕档二十八件;同治朝有关宁夏上谕档三十九件;光绪朝有关宁夏上谕档一百二十五件;宣统朝有关宁夏上谕档四件。清代历朝宫中档有关宁夏奏折共六百零五件,其中:宫中档康熙朝有关宁夏奏折二十四件;雍正朝有关宁夏奏折四十二件;乾隆朝有关宁夏奏折一百一十五件;光绪朝有关宁夏奏折四百二十四件。另外,明清内阁大库有关宁夏史料共二十三件。就台湾馆藏情况看,故宫博物院藏宁夏档案共一千四百五十六件,其中:宁夏府六百九十九件,固原州四百三十三件,宁朔县十九件,平罗县三十三件,新渠、宝丰三件,灵州四十一件,花马池二十八件,中卫五十四件,平远县六十二件,海城县二件,化平直隶厅十四件,隆德县二十六件,盐茶厅五件,宁灵厅二十一件,广武二件,金积堡十四件。史语所藏宁夏档案文献共一千六百七十六件,其中:宁夏府九百零一件,固原州三百九十三件,宁朔县五十一件,平罗县六十七件,新渠五件,宝丰十四件,灵州八十三件,花马池四十三件,中卫三十八件,隆德县二十六件,盐茶厅六件,广武四十九件。存藏于台湾的这三千多件宁夏档案文献,从未专题整理出版过,尚有更多的宁夏档案文献未被公布,而学界亟需这批史料开展有关学术研究工作。利用明清原始宫廷档案,或以人物如年羹尧为中心开展专人研究,或以专题如江南米价”“改土归流”“用人之道等为中心开展专题研究,都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而以地域为中心的研究选题相对较少。刁俊《雍正朝宁夏满文朱批奏折述略》(《兰台世界》,二〇一五年第二十五期)一文以宁夏地域为中心开展研究,为类似研究提供了参考。赵彦龙指导宁夏大学二〇一七届硕士生蒲婧撰写学位论文《雍正朝有关宁夏的朱批奏折谕旨整理与研究》,首次对涉及宁夏的宫中档案开展整理研究工作。项目组拟与馆藏单位合作,争取早日影印出版原始数据,然后组织力量开展专题整理研究。

 

本文章转载自宁夏大学新闻中心人文社科处,已获得原文作者许可。

文章推荐:任淑媛 图文编辑:姜珊

Baidu
map